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有意思!南农思政课把党史学习揉进来,把教学过程搬出去

发布日期:2022年04月26日 16:50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是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学的期待,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群负责人葛笑如老师介绍说,自去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课程群老师不断探索将党史学习与思政课教学相融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最优模式和长效机制,积极利用南京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让思政课滋养学生心灵、铸造学生品格、坚定理想信念。

为此,课程群的老师们一起创新思路、重构体系、研磨教案、,先后选取了“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旧址”“红色李巷”“南京长江大桥”和“南京眼”等具有代表性的南京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围绕教学专题设计,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知识点揉进去,把思政课堂从校园搬出来,用沉浸式现场教学让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在青年心中“燃起来”。

高淳:体悟初心,感受革命的浪漫豪情

堤柳低垂晚照斜,农家夜饭话桑麻。

兵船初过群疑寇,及见亲人笑语哗。

江东风物未曾谙,梦寐吴天廿载前。

……

芦苇丛中任我行,星星渔火水中明。

步哨呼觉征人起,欣然夜半到高淳。

在高淳老街“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旧址”,姜姝老师带领同学们齐声诵读陈毅同志的《东征初抵高淳》抗战组诗,姜老师结合教材“抗日战争”教学专题,现场细细讲述“强铁军之根、铸信仰之魂”的“党史+”思政课:“同学们,陈毅元帅的这首组诗情真意切,既有‘农家夜饭’的生活细腻、又有‘任我行’的英雄豪爽。‘星星渔火’是抗战的希望也是对未来新生活的展望……在血雨腥风的战争中,元帅心里还有‘亲人笑语’和‘江东风物’‘梦寐吴天’,这就是革命浪漫主义……正是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期许,激励着将士们战场厮杀,这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人民观: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姜姝为同学们讲述新四军“东进”故事,带领同学齐唱《新四军军歌》,排演原创情景剧……现场教学既感动了学生,也引来游客频频驻足。

植物实验201班洪金枝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思政课,文静温柔的姜老师铿锵讲述铁军精神,艰难的抗战历史和今天的高淳美好生活一齐扑面而来,书本里的历史知识还能这样学:“真新鲜!”

李巷:每一寸热土都在见证永不褪色的红色精神

“在距离汪伪政权‘心脏’南京城仅50公里的李巷村,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解放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留下了许多可歌可叹的故事,李孝廉就是其中的代表。”在溧水区李巷村,邵玮楠老师带领同学们踏上新四军走过的石板路,穿街走巷,翻开苏南抗日斗争的光辉历史。

邵玮楠老师围绕“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这一专题,向同学们深情讲述了时任地下交通总站的负责人李孝廉为了全村百姓的安全,不畏日军威胁,英勇被捕牺牲的故事。“在狱中,李孝廉被敌人灌凉水、灌辣椒水、用刺刀撬牙齿……虽然被折磨得遍体鳞伤,他却坚贞不屈,始终没有暴露党的秘密。”

在课程教学中,同学们驻足于李巷村英雄故居,观摩抗战武器和烈士遗物,聆听军民一心抗战的传奇故事,青年学生被革命前辈坚守信仰、不怕牺牲的精神深深感染。

“在李巷这片热土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新四军广大指战员用模范的纪律、模范的战斗和模范的群众工作,打败了敌人的侵略,赢得了人民的爱戴,播撒了革命的火种。”邵伟楠向同学们介绍。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王小丽感叹,“从书本转场到现实,李巷的每一件老物件,每一个个角落都是无声的证词,是无声的誓言,是历史的陈诉,是革命者的激情与理想。我们这一代要做的,就是一定要牢记先辈们的伟大奉献,要继承他们的红色精神,要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奋发图强!”

漫步“争气桥”:中国人一向不缺自强的精神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难曲折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创造了一系列伟大的成就,这其中就包括南京长江大桥。”

“上世纪60年代,制造这样的跨江大桥需要高强度合金钢,当时在国内根本无法生产,只能向前苏联订购。……中苏关系逐渐破裂,在苏联拒绝换货和供货的严峻形势下,中国人民下定决心,要走出一条自力更生的道路。”在南京长江大桥陈列馆,葛笑如老师从大桥建设的时代背景和艰苦历程切入,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这一主题,向同学们详细讲解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成就、曲折、经验和思考;一幅新中国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宏伟画卷在同学们面前徐徐展开,中国人民那种自强不息、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蓬勃而发

“南京长江大桥是新中国第一座依靠自己的力量设计施工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争气桥’!”

动物类2005班韩雨琪发出感叹,“从小就对南京长江大桥慕名已久,却第一次知道这背后还有这么多激动人心的故事,展馆里这些数字和图片,也使我们对父辈们激情燃烧的青春年代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进一步激发了吾辈作为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打卡“南京眼”:聆听时代赞歌,我准备好了

在充满活力的繁华河西,杜何琪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打卡地标建筑“南京眼步行桥”,共同感受改革开放带给一个城市的蓬勃生命力。

杜何琪结合“南京眼”的建设历史,为大家解读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伟大征程和辉煌成就。“正由于改革开放带来了飞速发展,使得我们有大量资源来建造‘南京眼’这样的现代化大桥,让南京在拥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美誉的同时,又增添了现代化、国际化的名片。”杜何琪说。夹江之上的“南京眼”,两轮巨大圆环斜立在两端,一条白色飘带从中轻盈穿过。白天,它是一座供市民散步的天桥,而当夜幕降临,这双眼睛就会睁开,见证着古老石城翻天覆地地发展变化;感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欣欣向荣

秦瑞同学在教学结束后感触颇深:“我们站在步行桥上,透过‘南京眼’,仿佛看到了中国的过去和未来。脚下古老的长江正吟唱着新时代的赞歌,激励我们青年学生奋勇前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添砖加瓦、奋斗终身。对着长江,我特别想振臂高呼:‘我们来了!我们准备好了’!”

充分运用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把四史有机融入专题教学,用创新的教学形式、生动的教学场景、深入浅出的教学阐释、全方位的教学互动,进一步提升了《纲要》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抱着这样的初衷,课程群教师已累计开展10余次沉浸式现场教学。近期,相关教学视频和资料将进入在线教学平台,通过开设网络新课堂等形式,引导更多学生学好党史和近现代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作者:王璐

文章转载于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