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胸怀国之大者 实践锤炼青春——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火热进行中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3日 15:41 浏览次数:

出征仪式顺利举行

7月5日,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出征仪式在303会议室举行。学院党委书记刘勇、校团委副书记方淦、院党委副书记杨博、实践团队指导教师、专职团干部及实践团队代表出席仪式。

刘勇希望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增进才干、丰富技能,增强服务三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所学的理论和知识与基层实践紧密结合,深入乡村、社区等基层一线,用心观察、用情体验、用力服务,在服务国家战略和人民需求中增长才干、奉献青春。

方淦强调,组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既是面向基层的实际需要,也是面向同学的成长成才需要。在暑期社会实践过程中,要做好教师队伍与共青团队伍的衔接,思政课教学与学术实践的衔接,用好“大思政课”,实现人才培养与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杨博介绍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概况,认为今年的暑期实践凸显了国家发展战略导向、肩负起马院职责使命、聚焦学生成长发展、聚力服务乡村振兴,希望各实践团队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在实践中接受锻炼、展现风采。

指导教师代表郑华伟号召同学们走进田间地头,练就兴农本领。实践团队代表冯子雨作出征发言和表态。

会后,各团队进行了调研和活动培训。

2025年,学院共立项“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专项“‘典’亮新思想‘声’动新时代”暑期乡村讲读班1项,“挑战杯”专项“长三角地区农村基层理论武装的现状、困境及对策研究”1项(下设6支团队),一类重点团队“‘小秾人’碳索绿途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红梅小卫士,星火永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两支。其中,“‘典’亮新思想‘声’动新时代”暑期乡村讲读班获教育部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立项。

接下来,各团队将奔赴祖国各地,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诚朴勤仁”校训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近期活动简讯

“小秾人”碳索绿途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江苏各地开展实践活动

前往泰州市开展智慧农业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主题调研

7月10日至11日,学院“小秾人”碳索绿途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泰州市兴化市东浒村、曹黄村等,开展智慧农业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主题调研,智慧农业机械的实地参观,带队老师为学院思政课教师郑华伟,团队12名成员参与本次活动。

在东浒村村委会的协助支持下,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考察了当地农田的规划布局、作物生长情况及灌溉系统等应用情况,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调研农户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参与度、智慧农业技术的接受度及改进建议。问卷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全身心投入,与村干部深入交流,与农户亲切互动,倾听农户的真实心声,记录当前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需求和痛点问题。

在陈堡镇政府及曹黄村村委会的协助安排下,陈堡镇农业技术专员向实践团详细介绍了智慧谷物烘干机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成效。该设备采用智能温控技术和自动化排粮系统,能够精准调控谷物烘干过程,缩短传统晾晒所需的时间,有效降低霉变风险,提高粮食存储品质。随后,在种植大户的陪同下,实践团实地观摩了无人机精准灌溉作业。该技术通过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数据,实现水肥一体化精准施作,既减轻了农户劳动强度,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参观兴化市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与现代农业展示馆

7月12日,实践团队前往泰州市兴化市钓鱼镇,实地参观兴化市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与现代农业展示馆。

在水利站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实地考察了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滴灌系统与电灌站等现代化灌溉设施,详细了解当地高标准农田灌溉技术的应用规模、实施成效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下午,团队成员参观了兴化市现代农业展示馆(数字农业中心),通过专业讲解,系统学习了智慧农作管理云平台、5G+智慧农场等数字农业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深刻认识到数字技术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观高标准水稻田并开展劳动体验

7月13日,“小秾人”碳索绿途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泰州市兴化市崇禄村,参观高标准水稻田并开展除草劳动体验,指导老师郑华伟与团队成员参与本次活动。

在崇禄村村委会的支持协助下,团队成员来到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实地参观高标准水稻田,在当地农民的讲解中,团队成员对高标准水稻田的建设情况、管护规则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在茶产业园,团队成员体验了除草等农业生产活动,对茶叶的生产环节有了更多了解。在此次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参与体验了高标准水稻田的部分日常管护工作,进一步深化了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认识。

前往扬州市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题宣讲

7月14日,“小秾人”碳索绿途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扬中市龙河村,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题宣讲,指导老师郑华伟与团队成员参与本次活动。

在龙河村村委会的协助支持下,团队成员与村民们近距离交流,通过一对一讲解、集体讲演等形式,为村民全方位讲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重点讲解如何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农业生产生活,以及实现“双碳”目标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深种农民心尖,带至农民田间。

前往高邮市开展“垃圾分类”主题实地调研

7月16日,“小秾人”碳索绿途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高邮市汤庄镇联谊村,围绕“垃圾分类”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团队12名成员参与本次活动。

在联谊村村委会的支持下,团队采用“宣讲+实地指导”双线模式,在村委会大院举办了首场“垃圾分类·美丽家园”主题宣讲会。除了政策文件解读,团队成员还列举了许多例子,如“可腐烂垃圾如何堆肥利用”“废电池随意丢弃有哪些危害”等,深入浅出地为村民讲解垃圾分类标准、操作流程及环保意义。随后,实践团成员分组走村入户,针对农户院落、公共区域垃圾桶设置情况进行实地巡查,面对面指导村民正确投放垃圾,对分类不规范问题进行耐心讲解,并记录村民在垃圾分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红星军旅团赴南京市各地区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开展国防教育与红色精神学习活动

7月14日,红星军旅团前往南京市长江路人民防空教育体验馆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并组织开展红色人物精神学习教育,团队指导老师徐东波与9名成员参与本次活动。

本次社会实践以“厚植爱国情怀,增强国防意识”为主题,采取“现场参观+专题学习+交流分享”相结合的形式,分两个部分展开:一是在长江路人民防空教育体验馆中,通过实地参观、人防知识讲解、防空警报识别训练、防空防灾模拟演练等环节,同学们直观了解了我国人民防空的发展历程及应急避险技能;二是组织开展“学榜样、强信念”红色宣传教育活动,集中学习陈祥榕烈士“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家国情怀与张桂梅同志“春泥育花”的无私奉献精神,通过观影、研讨、主题演讲等方式,引导学生从榜样身上汲取奋进力量。本次实践活动内容扎实、形式多样,取得阶段性成效。成员们不仅提升了安全防护意识和应急实操能力,也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红色精神洗礼。

开展青少年国防教育与体能素质训练活动

7月16日,红星军旅团继续在南京市“北门桥社区”爱心暑托班,开展以“青春磨砺·强国有我”为主题的国防教育与素质训练暑期实践活动,由徐东波老师带队,实践团4名成员参与。

本次活动内容涵盖三大板块,形式丰富、目标明确。一是军歌教学,实践团成员带领学生系统学习《强军战歌》和《当那一天来临》两首经典军歌,围绕歌词内涵、历史背景与精神象征进行讲解,通过分段教学、齐唱训练与军姿演唱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集体荣誉感;二是跆拳道基础练习,围绕基本腿法、步伐移动与出拳姿势进行教学,并通过分组演练、礼仪教育和实操比拼,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专注力和身体协调性;三是基础队列训练,包括立正、稍息向左向右转、整齐报数等动作,结合军事化管理与鼓励机制,提升学生们的纪律性与集体意识。本次实践活动在安全、有序、高效的组织下取得显著成效。青少年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基础动作,增强了体能与精神面貌,活动过程生动有趣,深受学生和家长喜爱。实践团成员也在教学中提升了组织协调、团队协作与青少年沟通能力。

长三角地区农村基层理论武装调研服务团赴江苏各地开展实践活动

“秾”情“苏”心基层理论宣讲实践团赴徐州市马庄村开展基层理论武装主题调研

7月9日,“秾”情“苏”心基层理论宣讲实践团赴徐州市马庄村开展基层理论武装主题调研活动。

在焦金磊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访谈了马庄村党委办公室主任刘珍与全科联络员姚洁等一线干部,并组织村民现场填写调查问卷。调研发现,马庄村在基层理论武装工作中做到机制保障全、理论内容足、宣传方式新、队伍能力强,通过这四个方面确保基层理论武装落到实处。此外,实践团还组织村干部与村民在村党委会议室集中参加 “中国式现代化” 理论线下宣讲,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主要特征、实践路径和世界意义进行系统讲解。通过宣讲,村民和干部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明确了自身承担的历史使命,增强了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凝聚全体村民和干部同心同德、共建共享现代化成果奠定了坚定信念和思想基础。

“理润苏乡”农村基层理论武装实践服务团赴东台市开展实践调研

7月11日,“理润苏乡”农村基层理论武装实践服务团赴东台市南沈灶镇兆丰村开展调研实践,带队老师为学院思政教育主管张嫦娥。

实践团队走进兆丰村党群服务中心、兆丰残疾人之家、东台子安云链科技有限公司、助农网红“琴姐”直播间等开展调研和理论宣讲。在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党支部书记徐华等带领实践团队参观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残疾人之家等当地村民福利站;在东台子安云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许成林带领大家参观了现代化农产品冷链物流生产线;在村口农户聚集地,实践团队为当地农民宣讲惠民政策,对中小学生进行普通话推广和理论宣讲。在活动过程中,实践团队对当地群众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详细调研当地基层理论武装工作的推进模式,深入了解基层理论武装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路径。

调研过程中,实践团还结合当地实际,就如何以理论武装凝聚发展共识、如何通过电商赋能拓宽增收渠道等问题,与村干部和村民进行了互动探讨。此次调研不仅为总结基层治理与产业融合的经验提供了一手资料,也为进一步推动理论落地与乡村振兴衔接积累了实践素材。

“青语乡村”长三角农村基层理论武装调研团赴泰兴开展研学宣讲

7月12日,在学院党委书记刘勇、思政课教师柴林丽的带领下,马克思主义学院“青语乡村”长三角农村基层理论武装调研团成员前往泰兴市黄桥镇祁巷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深扎基层,问需一线”的主题实践活动。

实践团成员在祁巷村西林剧场分组开展问卷调研和个体访谈,访谈对象为村内基层干部、宣讲人员和退休农户,基于访谈内容,实践团成员记录了祁巷村理论宣传的志愿宣讲队伍、特色活动开展和本土资源利用等情况。祁巷村充分发挥“五老”精神,每月或每周组织老党员和老教师带领村民一起解读最新政策文件,同时村内广播每两天播报本村的村规民约、民风民俗和优秀家规家训。通过调研,团队发现当地出刊了乡土杂志《美好祁巷》,让村民自己发现、撰写村里的故事,杂志完成后会免费发放给每一户家庭,供人们阅读。随后,团队成员深入农户家中,进行入户调研,考察他们对于村内理论宣传的接受度、认同度和满意度。

通过详细的交流访谈和入户调研,实践团成员切身感受到了当地理论宣传工作的喜人成果,这为江苏省农村基层理论武装提供了可借鉴范本。未来,“青与乡村”实践团将总结祁巷村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为长三角农村基层理论武装困境的解决献出对策。

图文:马克思主义学院

校对:张嫦娥

审核:刘勇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