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中国教育报】姜姝:合力画好大学生就业“同心圆”

发布日期:2022年06月12日 10:35 浏览次数: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姜姝

近日,教育部强调各地各高校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诱导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对任何形式的就业统计弄虚作假行为,坚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这“四不准”的纪律要求,正是针对目前部分高校就业率“注水”、学生“被就业”这一乱象出台的,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点赞。

对于刚刚走出菁菁校园的毕业生而言,今年的求职季并不轻松,约有1076万名大学生置身其中。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叠加,就业供需结构存在着重重矛盾,招聘两头抢手中间遇冷等问题凸显。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再加上就业率往往作为社会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于是出现了虚假就业率的怪现象。被强行“催高”的就业率,本质而言就是高校促进就业领域的“唯流量论”“唯政绩论”。不交就业证明就不发毕业证、就业情况同招生规模挂钩、学生“被就业”等负面现象,不仅使学校本身产生信誉危机,还会使社会产生人才信任危机。这种“吹”出来的就业率,会导致大学办学与社会需求脱节,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乃至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环境都会有不良影响。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作为育人才、促就业的关键主体,高校如何与毕业生双向奔赴,搭建岗位人才供需匹配“缓冲区”,合力画好大学生就业“同心圆”?一方面,高校要踏实促就业,为解决人才供需的结构性失衡、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提供深层次解决方案。当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频频向就业市场释放红利,各地政策“大礼包”频频助力。高校要同快速变化的劳动力市场保持紧密联系,校企协同,合作培养满足市场跨界、跨专业、综合化人力资本需求的人才。

要助力毕业生们勇于接受就业大考的洗礼,树立科学、理性的就业观,紧扣国家与时代发展脉搏,得其所、安其心、乐其业。漫漫求职路上,毕业生所面对的困惑不能仅靠个人来排解,学校应该助其一臂之力,提供不断线就业服务、就业帮扶指导、就业检测反馈等务实暖心之举。尤其随着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灵活就业、“慢就业”等新型就业方式不断出现,高校与毕业生更应该顺应数字化发展潮流,双向发力、携手共赴、逐梦明天。只有踏踏实实做好促就业工作,坚持就业服务精准化,努力为毕业生搭渠道、拓岗位、稳就业,才能打好就业服务的精准牌。

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实事求是地做好就业统计,保证就业率数据的精准性,构建科学平衡的评价体系。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关系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高校必须牢牢坚守立德树人,促进人才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就业率打假是当前着力加强诚信教育、上好毕业生从校园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课”、为社会输送诚实守信高质量人才的题中之义。部分毕业生在离校前如果虚构毕业去向、给求职简历注水,是自毁就业诚信。

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毕业生要接住“橄榄枝”,最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升求职力,在严格自律中寻找新天地。高校要从根本上转变“盖个公章就是就业”的粗糙认定方式,多关注学生中长期就业质量,并建立就业观察跟踪服务机制,让就业率指标摆脱利益的羁绊、卸载功利的重负。如此,才能便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掌握专业设置、学校综合实力、大学生就业整体趋势,进而优化高校资源配置。只有在就业率数据上“不敢作假、不能作假、不必作假”,高校才会更好地将时间和精力用在千方百计开拓岗位、用心用情做好就业指导服务上。

原文链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2-06/10/content_610695.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