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秾心化绿意 众治焕新颜”|“农村生态文明践行者”麻江行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0日 14:59 浏览次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索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路径,马克思主义学院“农村生态文明践行者”实践团于7月14日至19日深入贵州省麻江县开展三大主题活动,团队成员以脚步丈量乡村土地,用专业回应现实需求,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声”入人心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阐释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团队成员结合麻江县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与群众需求,立足本地生态特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宣讲。团队成员走进蓝梦谷等乡村生态旅游胜地,讲述麻江县如何依托自然风光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使村民深刻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在乡村振兴中的具体体现和重大价值,清晰理解了生态文明建设与自身福祉的紧密关联。走进蓝莓基地,团队成员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讲与当地蓝莓产业发展结合,解读蓝莓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政策,“绿色兴农”的理念通过生动的阐释,真正走进村民心里。深入农家院落,团队成员聚焦村民关心的农村环境治理、生活垃圾分类等实际问题,将宏大的生态文明思想转化为贴近生活的行动指南。

二、探寻蓝莓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麻江享有“中国蓝莓之乡”美誉,蓝莓产业在麻江县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团队成员深入麻江县宣威镇、谷硐镇、龙山镇、贤昌镇、金竹街道,开展了以“蓝莓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问卷调查。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村干部、种植大户、普通农民等,详细考察了种植规模、品种分布、土壤条件及灌溉设施等基础情况。在蓝莓基地,与种植户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在日常管理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如病虫害防治、土壤肥力保持等。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重点关注了蓝莓全产业链,从蓝莓的育苗、栽培、种植、采摘,到加工、销售,每一个步骤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调研发现,蓝莓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多重挑战:小农户受成本制约,导致技术应用难普及;土地碎片化及自然条件限制阻碍规模化、标准化进程;市场端存在收购压价、价值区分度低、价格波动大等现象;物流冷链等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加剧了农户经营风险与产业可持续发展压力。基于实地调研,实践团聚焦“降本、提质、拓市”三大关键维度,为麻江蓝莓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三、聚焦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新图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着力推进乡村建设,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设美丽乡村。团队成员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麻江县光明村等21个村,实地考察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成效与现实挑战。团队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治理等关键方面,深入了解乡村在“宜居、宜业、和美”三个维度的现状,通过访谈村民、对话基层干部,精准收集各方真实诉求与发展痛点,为后续提出针对性建议奠定坚实基础。

此次麻江行,团队深入基层,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题宣讲与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紧密结合。通过生动的宣讲、扎实的调研,团队不仅为当地带去了新理念、新技术,更获取了关于蓝莓产业发展、和美乡村建设的一手宝贵资料。团队将认真梳理调研成果,凝练形成高质量报告与针对性建议,力求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实际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担当,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高校智慧和力量。

图: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郑华伟 潘梦盈

校对:张嫦娥

审核:刘勇 杨博